
- 道家夏季养生
-
夏至过后,天气真正进入炎热的夏季。据说在清代之前,夏至是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的,文武百官放假三天,回家与亲人一起避夏日酷暑,名曰“歇夏”。道家养生认为,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,这时的养生保健,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,宜晚睡早起,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,尽量保持每天有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。另一方面,夏至也是所谓“阴阳相争,死生分判”的时节,也就是说,尽管天气炎热,可阴气已开始生长。因此,从夏至开始,应重视午休,可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,有利于保证身体阴阳平衡。
夏天气温高,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,因此精神调养很关键。夏季要保持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如果懈怠厌倦,恼怒忧郁,则有碍气机通调,对身体不利。俗话说“心静自然凉”,其实就是夏天调整情绪的一个办法。也就是说,在炎热的夏天,我们应当调整呼吸,使心神安静,意念中如能想像着心中存有冰雪,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。在此期间,应注意保持积极心态,尽量少发火。
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“梅雨”季节,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,空气非常潮湿,加上三天一大雨,两天一小雨,潮湿黏热的感觉很不舒服,难免心情烦躁,心为火脏,心气应于夏。可以说一年之中,心与夏天的关系最大。而从养生的角度来看,夏季养心应该适当出点汗,汗为心之液,因为出汗的过程,是阳加之于阴———身体里阳气来蒸腾阴液,让阴液通过肌肤腠理,也就是毛孔,到达机体表面的一个过程。所以,适当出汗是身体阳气顺畅、津液充足的一个表现,但是运动后出汗,切不可凉水冲凉。出汗是运动后阳气输布正常的反映,此时马上就冲凉,使阳气郁闭于内,而无法输布于外,不利于健康。
夏天虽热,更不可贪凉,很多人因为怕热,长时间处于空调等“清凉”环境中,几乎不出汗,对健康的危害较多。一方面,不出汗,心阳、心气不顺畅,导致身体阴阳失衡,各种问题将接踵而至;另一方面,夏季多雨,尤其到了汛期,气候潮湿闷热,人体本身湿气就重,加之不出汗无法将湿气排出体外,也会埋下很多健康隐患。其实,在夏天,摇一摇蒲扇,对人体是最好的纳凉方法。
夏天出汗有利于养心,但并不意味着汗出得越多越好。虽然汗为心之液,如果汗出太多也会伤心阴、耗心阳。因此,夏季养生也不提倡大汗淋漓,运动不可过量,尤其是冠心病、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患者,以及体弱、年老等。适当运动有助阳气顺畅,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、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,若运动过激,可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易损阳气。
俗话说,药补不如食补,夏至后,阳气布散于外,腠理开泄,出汗较多,容易形成外热内寒的情况,因此,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,不可过食热性食物,以免助热;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,不可过食,以免损伤脾胃;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热生风,激发疔疮之疾。夏季由于多汗,盐分损失多,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;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,多食苦味以清心。冷食不宜多吃,贪多定会寒伤脾胃,令人吐泻。西瓜、绿豆汤、乌梅小豆汤,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不宜冰镇食之。
值得一提的是,苦味可旺心气,夏季心火本旺,此时如果过多食用苦味食物,心神更易涣散。而且,过重的苦味或进食苦味食物过多,会引起胃部不适,出现恶心、呕吐或泄泻等副作用。因此,夏天“吃苦”应适度。夏天吃点辛味的食物,如萝卜、葱白、姜、蒜等,可避免心气偏亢,有助于补益肺气和活血、通窍、化湿等功用。此时,还可适当食酸味以固表,防止汗出太过,耗散心气神。
特别提醒患有心脏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,夏至过后,温度高,湿气大,气压低,人体代谢加快,血管扩张,回心血量大大减少,容易诱发心肌缺血,导致心肌梗死、心绞痛等冠心病的复发和加重。这类患者尤其应注意日常保健及科学用药。此外,由于气候原因,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血压波动,应经常测量血压,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调整用药。
道家养生,讲的是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。道法自然中的“自然”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,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,小至精微,大到无穷。你看不见它,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它。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风霜雨雪,寒来暑往……所以,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,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,才能够,天人合一。
现在的大众养生,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。认为吃的健康一点,运动合理一点,就能够健康一点,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。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,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。而道家的很多东西,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。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自然人,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,所谓限度,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,道家称之为“天年”。那么,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?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是一百岁,如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里说: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。《礼记》称百岁为“期颐”。《尚书》又提出“一曰寿,百二十岁也”,即活到120岁,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。大哲学家王充提出:“百岁之寿,盖人年之正数也。犹物至秋而死,物命之正期也。”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,“上寿”可达百二十,“古今所同”。由此可见人的寿命应该是100-120岁左右。但现实告诉我们,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。为什么不能享尽“天年”?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,做不到顺应自然。
人生最宝贵的是——生命;生命最珍贵的是——健康;健康最可贵的是——养生;养生最关键的是——自然!“善养生者,上养神智、中养形态、下养筋骨。”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,吃饱吃好养形态,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,荣养我们的心智。道家养生就是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,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,做到防微杜渐,做到“壮则知养,老则久长。”静下心来,慢慢观看,生活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。
白龙道家文化中心
文图/素衣